發(fā)布時間:2016-01-26 11:42 我來說說 我要投稿
幸姓的來源
一、來源有二。
1、源于姬姓,出自周文王之子偃公,屬于帝王賜姓為氏。
偃公,姬姓,名偃,周文王第四十七子(有說是文王七世孫的,望再考證)、周武王之弟、周成王的叔叔。偃因鎮(zhèn)守朔北雁門(滄州)有功,被周成王賜為“幸”姓,史稱偃公,故偃公是幸氏的始祖,其后裔子孫世襲父職并傳十三代。
2、源于古代帝王信任親近的幸臣,屬于帝王賜姓為氏。
據(jù)清朝學者張澍的《姓氏五書》記載,是幸臣的后代,以祖上為榮而取“幸”為姓或被帝王賜予“幸”姓而形成的。
幸臣,就是君主最寵信親近的臣子。因此幸氏的家族理當興盛,所以,歷代幸氏的先人見諸史書記載的很多。在中國古代,幸氏的望族大多出于南昌郡。
二、遷徙分布,聚集地
幸姓起源于上古帝王信任親近的大臣,即幸臣,現(xiàn)在一般認為起源于河北滄州清池,始祖幸偃因鎮(zhèn)守雁門有功于公元前1079年成王賜姓“幸”。春秋時(公元前625年),14世尚璣公因仕遷徙于江西高安洪城。東漢時32世棠公隨父維新公遷建昌(今江西永修縣)。
南北朝時期(梁武帝大通二年,公元528年),塾公父子因守雁門兼領渤海滄州節(jié)度使再遷清池。唐朝總章年間(公元669年),世居江西高安幕山的幸茂宏由滄州遷居四川,武則天通天二年(公元697年)任南昌府丞又遷返高安,成為江南幸姓始祖。68世軒公隨父奉公涉汴(河南開封)至宋末,74世擴公在康王南渡,輔佐有功授高安丞,又返遷高安。擴公生三子,長子之仁公宋宣和七年(公元1125年)由高安分居寧州安鄉(xiāng)溫泉湯(今江西修水縣黃沙湯橋)。次子之文公分居新吳進城鄉(xiāng)東園里(今江西奉新縣上富鎮(zhèn)東坑村)后有幸登嶷先遷江西遂川、上猶,后定居于贛州南康。
明初,幸登嶷之曾孫郎酆于1369年遷居福建寧化石壁村,洪武二十三年(1390)其曾孫欽鳳、宗遠、智崇、宗明四兄弟入廣東梅州興寧一帶,后傳往廣東各地。三子之武公承基高安洪城及永樂一年由高安遷往江西九江市瑞昌,江西贛州于都、四川、湖北,以及東南亞和臺灣等地。
三、郡望堂號
郡望
雁門郡:戰(zhàn)國時期趙國置郡,秦漢沿用,治所在善無(今山西右玉),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、五寨、寧武、代縣一帶。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(今山西代縣),此后多以雁門為郡、道、縣建制戍守。雁門關之稱,始自唐朝初期,因北方突厥崛起,屢有內(nèi)犯,唐朝駐軍于雁門山,于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,戍卒防守。
渤?ぃ何鳚h置,在今河北、遼寧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。
渤?ぃ何鳚h時期從巨鹿、上谷之地分出渤?,治所在浮陽(今河北滄州東關),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。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(古女真族)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?,先稱振國(震國),又稱渤海國,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(qū)。后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、忽汗州都督,遂名渤海。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,在今遼寧、河北、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。后唐同光四年(926年),渤海郡為遼太宗耶律德光所滅,以后不復存在。
南昌郡:亦稱南昌府、豫章郡,漢朝時期豫章郡治。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。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、清諸朝為南昌府治,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,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。
堂號
雁門堂:以望立堂。
渤海堂:以望立堂。
豫章堂:以望立堂,亦稱南昌堂。
《幸姓的來源》由河南新聞網(wǎng)-豫都網(wǎng)提供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xsbheb.com/xingzuo/xingming/323654.html,謝謝合作!
豫都網(wǎng)版權與免責聲明
1、未經(jīng)豫都網(wǎng)(以下簡稱本網(wǎng))許可,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網(wǎng)自有版權作品。
2、本網(wǎng)轉(zhuǎn)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以及由用戶發(fā)表上傳的作品,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可聯(lián)系本網(wǎng),本網(wǎng)確認后將在24小時內(nèi)移除相關爭議內(nèi)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