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16-01-14 12:42 我來說說 我要投稿
越姓的來源
一、來源有五。
1、出自姒姓,是越王歐陽宰勛、越王歐余、越王勾踐、越王無余的后代,以國名為氏。
開始以“家天下”的王位世襲制代替了“四越”選舉的禪讓制,建立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越朝。越朝歐余的后人建立了越國。春秋時,越國破秦滅楚,越國的公族子孫有的便以原國名命姓,稱越氏。
2、出自越王歐余之后,以國名為姓,稱越氏。
3、出自越王勾踐的后代,北方鮮卑族越勒氏、越質(zhì)詰氏所改。
北魏孝文帝時,鮮卑族有越勒氏、越質(zhì)詰氏,入中原后有的改為越氏。越國歷史極為悠久,古代的越國的所在地,就在現(xiàn)在的浙江省杭縣以東海濱之地,當時國都設在會稽,就是現(xiàn)在的浙江紹興。少康的這一支子孫,就這樣在浙江繁衍了一二千年,歷經(jīng)越、夏兩代,到了20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,被吳王夫差所滅,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雪恥復國。勾踐滅吳國之后,又稱霸諸侯,把越國的領地擴展到江、浙兩省,以及山東省的南部。望族居于晉陽郡,就是現(xiàn)在的山西太原附近。越氏后人奉夏禹為越姓的始祖。
4、源于姒姓,出自大禹的后代,屬于以國名為氏。
據(jù)史籍《國語·賈逵注》上的記載,越氏出自夔姓和華姓,實際上是夏王朝王族的苗裔,夏帝少康的庶子被封于會稽(今浙江紹興),自號為越國,他的后代以國為姓,望族出于晉陽。
5、漢化改姓為氏
源于鮮卑族,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
源于蒙古族
源于錫伯族
二、遷徙分布,聚集地
越氏是一個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姓氏群體,人口總數(shù)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,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為第三百六十六位門閥。越姓在大陸和臺灣都列入百家姓第14位。根據(jù)《萬姓統(tǒng)譜》的記載,越氏有三支,第一支是越王勾踐的后代,是一個以國為氏的姓氏;第二支越氏是由越強氏改為單姓越氏;第三支越氏是由越質(zhì)氏改為越氏。越姓出自姒姓。夏朝時,帝少康封他的庶子無余在會稽(今浙江省紹興市),讓他負責祭祀祖先的各項事宜。后來,無余便在會稽山一帶建立起小國,自號為越,國民就以越為姓氏越國發(fā)展非常迅速,也出現(xiàn)過如越王勾踐的偉人,因此越姓得到了很快的發(fā)展。北魏孝文帝時,鮮卑族越勒氏、越質(zhì)詰氏進入中原時,為適應漢族文化,也改為越氏。
三、郡望堂號
郡望
晉陽郡:春秋戰(zhàn)國時為晉陽邑,秦漢時為晉陽縣,是太原郡的治所。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晉源鎮(zhèn)。
堂號
伸知堂:伸知,意思是在別人面前難伸,在知己面前要伸。春秋時,齊國賢人越石父被人陷害,因罪被拘為人勞役。齊國相國晏嬰到晉國去,在路上遇到了越石父,就賣掉自己拉車的左驂(車左邊的馬)把他贖罪釋放,又用車載他回家。到家后,晏嬰沒有向他說一聲,就進入內(nèi)室。過了很久,晏嬰尚未出來,越石父請求離去,晏嬰感到很驚異,他說:“晏嬰雖然德行不好,可是也把您從困厄中解救出來,為什么您這么快就要離去呢?”越石父說:“我聽說道德高尚的君子,在不知道自己的人面前可以受委屈,但對于知己的人,意志應該得到伸展。我被人拘役為奴仆,那是他們不知道我,您既然因為了解我而把我贖出來,便是我的知己。知己的人對我仍不以禮待,還不如為人奴仆呢!”于是晏嬰把他請入內(nèi)室,待為上賓。
《越姓的來源》由河南新聞網(wǎng)-豫都網(wǎng)提供,轉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xsbheb.com/xingzuo/xingming/315314.html,謝謝合作!
豫都網(wǎng)版權與免責聲明
1、未經(jīng)豫都網(wǎng)(以下簡稱本網(wǎng))許可,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網(wǎng)自有版權作品。
2、本網(wǎng)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以及由用戶發(fā)表上傳的作品,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可聯(lián)系本網(wǎng),本網(wǎng)確認后將在24小時內(nèi)移除相關爭議內(nèi)容。